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长篇小说扎堆出版 中国作家被指有“长度崇拜”

[日期:2013-06-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何晶 [字体: ]

作家是否有“长度崇拜”? 作家鲍十:不能一概而论

 

鲍十

 

张炜的作品《你在高原》

 

张炜的作品《你在高原》

 

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等现当代作家都是以短篇小说名世

 

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等现当代作家都是以短篇小说名世

 

作家是否有“长度崇拜”? 作家鲍十:不能一概而论

 

作家是否有“长度崇拜”? 作家鲍十:不能一概而论

 

作家是否有“长度崇拜”? 作家鲍十:不能一概而论

  近日,美国作家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击败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九位入围作家,摘取2013年布克国际奖。一同入围的中国作家阎连科与该奖失之交臂。戴维斯以短篇小说闻名美国文学界,她的很多小说仅有两三页纸长度,不少小说甚至只有一段话、一个句子。20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到获奖时止也只发表了163首诗,而且大多短小精致。

  反观国内,作家们似乎仍热衷于“鸿篇巨制”,长篇小说也一直被视为衡量作家创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张炜高达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堪称创纪录。有人预测2013年将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大年”:余华推出长篇小说《第七天》,韩少功推出《日夜书》,而苏童、马原、孙甘露、残雪等作家也将有新作长篇问世……一部网络小说动辄上百万字已是寻常事。

  为何当代小说的数量和篇幅不断井喷?当代作家是否存在某种“长度崇拜”?(丁葵)

  小说像相扑运动,就是需要大块头

  作家鲍十专访

  

  写不好是泼出一摊脏水

  写好是侥幸

  羊城晚报:您现在手头上在创作的小说是什么?

  鲍十:一个长篇小说《族谱》,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族史,应该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东西。写这个长篇其实是心血来潮,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想试一试。这也是广东省作协的三年签约项目,通过项目后作协提供一定的赞助。

  我自己写中短篇多一些,写长篇很少,而且我出过的几个长篇写得都不好。现在写中短篇已经比较熟练了。短篇小说只要有了想法,很快能预估到完成的时间。长篇对我而言还是个很大的挑战,心里还是没底,如果写完了什么也不是,那就是一摊脏水泼出去了,如果写得好,像个东西,那都是侥幸。

  羊城晚报:写长篇和写中短篇的状态很不一样?

  鲍十:写中短篇相对胸有成竹,长篇还是有太多未知,有可能写着写着跟之前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现在是慢慢写,稳打稳扎,一天只写一点,1000来字。这个签约项目是2015年到期,还有一年半时间。之前我一直在写《东北平原写生集》这个短篇系列,只是在间隙写这个长篇,这个系列搞完之后才把重心放到这个长篇上。

  羊城晚报:现在是越来越多作家更愿意写长篇吗?似乎喜欢写中短篇的写到一定程度都要挑战长篇。

  鲍十:也不是吧,有些作家可能喜欢写长篇,但也有喜欢写中短篇的,比如我就还是比较习惯写中短篇。当然,想尝试一下长篇很正常,我也是这种心理。

  

  长篇小说就是需要长

  羊城晚报:写长篇和中短篇的挑战分别在哪?

  鲍十:这两者当然是有不同,篇幅是最大的不同,但并没有到截然不同的地步。短篇主要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来;长篇创作可能要好几年。当然也有作家一开始就是写长篇的,但大多数有成就的作家都是从短篇开始的。比如莫言、铁凝、王安忆、韩少功、余华、迟子建……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基本都是从中短篇写起的。

  羊城晚报:但奠定他们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不是还是在推出长篇小说后?

  鲍十:这个不一定。比如汪曾祺,一辈子没写过长篇,他的小说好像没超过两万字的,但他在文学史上还是有响当当的影响力。我记得在他在一篇创作谈里读到,他曾经想写一个关于汉武帝的中篇,但一直没写成,因为太长了。包括沈从文,虽然后来他也出版了长篇,但也是一小篇一小篇组接在一起的,而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最典型的是鲁迅,他最长的小说就是《阿Q正传》,那也只算是中篇。但鲁迅无疑是伟大的作家,如果把他放在当代,也是伟大的作家。

  羊城晚报:您会不会觉得中国的小说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像张炜的《你在高原》之前获茅盾文学奖,就有很大争议,说评委可能都没看完。

  鲍十:这个挺有意思的,实际上将文学的范围扩大一点,把网络小说也囊括在内,张炜的《你在高原》就不算长了。再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全都看完了。那绝对不是他们故意要写这么长,而是有必要以这样慢慢悠悠的节奏来进行叙述,就是需要这么写。当然,说评奖过程中评委是不是看完了全书才投票,这和张炜写书的初衷应该是两回事,而且张炜这个作家从人格上考虑也不可能为了评奖或者其他什么噱头而故意把作品写那么长。

  羊城晚报: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说现在的小说有“长度崇拜”?

  鲍十:对,莫言曾经说过一句话,“长篇小说就是需要长”,也就是说需要那个厚度。打个比方,就好像相扑运动员,就是需要那么大的块头才可以制敌,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要是真浮躁不会花长时间在长篇上

  羊城晚报:有批评的意见说小说越写越长跟浮躁的社会氛围有关,觉得长篇创作的动机有时比较复杂,有些人会认为长篇小说更有艺术地位、更受关注等等。是不是长篇小说在签项目、评奖、出版这些方面会比中短篇小说有优势?

  鲍十:我觉得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其实是相反的。要是真浮躁的话,干嘛写那么长?如果写10万、20万字,很快就写完了,但如果要写100万字,肯定要花很长时间,可能是好几年,那这几年你发表作品基本是空白的,如果是为了名利或曝光率,不可能花好几年来创作一部小说。所以不是浮躁的问题。

  羊城晚报:对,就像韩少功今年刚出的长篇小说《日夜书》,他花了很长时间,这么多年没怎么发表新作?还有马上要面世的余华的长篇《第七天》,也是在《兄弟》出版后隔了七年才推出来。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是浮躁,作者不可能愿意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在一部作品上。

  鲍十: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七年时间不断写短篇,那我可以不断在公众视线中出现,如果是长篇,在露脸的层面来说,这七年就空白了。作家要是浮躁,急功近利,就不可能这样做,人生有几个七年呢?现在要说什么浮躁是很容易的,而这种说法其实是一棍子打翻一船人,是不负责任的话。

  我确信一点,那些很认真、很严肃,把文学当回事的作家,绝对不会为了长度去写作,也不会为了获奖去写作。反倒是一些写得没那么好的作家,才可能有这些想法。好作家绝不会拿文学当游戏,虽然不排除有想拿奖的心理,但绝对不会是为了版税、稿费而写,或是考虑我的名声要怎么怎么样才写。反倒是那些不好的作家,才可能会在这上面打算盘,而再低层次的作家,比如网络写手,完全是靠长度来挣钱,那就完全是两回事了。

  看待这个问题要分层次,如果他是严肃的优秀的作家,一定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他;而那些不上线的作家,就是因为杂念太多,所以一辈子也就停留在那个层次。现在一些好作家,大部分创作了大半辈子,名声都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真正的好作家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可能因为版税、评奖这些东西而影响自己的创作。

  

  川端康成

  就凭几个中篇获诺奖

  羊城晚报:长篇崇拜也许是因为觉得长篇更容易名利双收,更容易进入文学史……

  鲍十:我们的文学史写一个作家,比如毕飞宇吧,绝对不会只写他拿了茅盾文学奖的《推拿》这一部作品,肯定还会综合说他曾经写过《哺乳期的女人》和《玉米》。再比如莫言,他有很多中短篇,比如中篇小说《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文学史是肯定不会遗落的。除非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都不行,比如《铁道游击队》的作者知侠,他没有别的更好的作品,那文学史就只能孤立地写。再比如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在文学史的影响绝不会低于他后面的长篇小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有不少作家是没有长篇作品的,比如川端康成就是凭借几个中篇拿奖的。

  羊城晚报:就是说,好作家并不会被小说的篇幅所局限,也不会被小说额外带来的所谓名利所诱惑。

  鲍十:获奖不获奖,这些都不在好作家的考虑范围内,只要把文学本身看清楚了,得奖有什么好处呢?你要说有笔奖金,但现在的作家谁会穷到曹雪芹那个份儿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他们都有一定工资,基本不会考虑钱。第二,也不会考虑是获奖了才能进文学史,只要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可以了。有些作品即使获了奖,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而有些没获奖的作品,如果换了时空,可能意义更大。比如前苏联的一些作家,当年的获奖经历如今反而成为耻辱。所以说,好作家对文学的价值是有清楚认识的,不存在为了钱或是为了获奖而写作,这都是外界乱加猜度。


编辑:王雅可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