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内蒙古“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

[日期:2010-01-14]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字体: ]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民生得到不断改善,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十二五”是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分析当前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探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总体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机遇

  1、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2008年,我国人均用电量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7,日本的1/4,韩国的1/3;人均生活用电量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20,日本的1/10。又如,200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45.68%,同发达国家的70%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按此计算,我国至少还有40年以上的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产生旺盛的需求,无疑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为资源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

  2、新科技革命孕育着新兴产业。一般而言,世界经济的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此次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将导致以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和工业革命。新能源领域将形成以光伏能源、风力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材料领域将形成以纳米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生物医药领域将形成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内蒙古具有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的资源优势、空间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新能源领域,内蒙古风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太阳能源资源居全国第二位。目前风电装机及并网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新材料领域,内蒙古稀土资源丰富,稀土新材料的科研、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新医药领域,虽然内蒙古生物医药产业还没有形成,但具备发展生物医药的研发基础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我们完全有条件在若干关系长远发展的领域抢占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在以“三新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3、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已进入升级阶段。受土地、融资、劳动力成本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逐年增加和环境容量指标逐年削减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给内蒙古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内蒙古具备大规模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法规日益健全,为吸引众多产业大规模加速向内蒙古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4、国家针对西部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是支撑内蒙古“十五”以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上述发展战略,为内蒙古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中央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都将是国家支持的重点。这些都有利于内蒙古把国家的扶持政策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1、产能过剩使内蒙古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六大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一方面,产能过剩使得项目运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国家将严格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强化环境监管,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由于这些产业大多数是内蒙古着力培育的优势特色产业,因此,“十二五”时期内蒙古产业选择面临严峻挑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

  2、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增加对各地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并对各地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约束性要求。内蒙古正处于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加工转化的时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以及冶金、有色、建材等原料生产和输出基地,工业的重型化特征突出,2007年,煤炭、电力、钢铁、冶金、建材、化工六大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量已占到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65%以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很重。

  3、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的挑战。2008年,内蒙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83美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17.4倍。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6000美元,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的任务。一是由发展水平提高引发的人民对发展目标的新期待。人民群众除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强烈,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显得更加迫切。二是城镇化步伐加快,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同时,也会给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带来压力。三是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明显。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牧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其他社会群体。四是内蒙古将由于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而进入人口红利的消退期,对加快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将触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对不同利益的诉求和矛盾可能进一步凸现,社会突发事件增多。

  4、生态和基础设施承载产业、保护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但生态脆弱的基本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脆弱的占36.7%。荒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严重,约2/3的耕地处于水土流失区域,大多数地区贫水,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9年全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排序看,内蒙古被列入最低水平组。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文明的低水平,对经济布局和产业选择带来了明显的约束。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2008年,全区公路、铁路路网密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和85.8%,高等级公路仅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11.1%。内蒙古作为重要的国家“西煤东运”的重要基地,目前铁路外运能力不足2.5亿吨,运能缺口达2亿多吨。随着电子、高载能、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仅“呼包鄂”地区的运输需求就达1亿吨以上。随着内蒙古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大量液体产品需要安全快捷运输,对管道运输设施的建设将提出紧迫的要求。京津地区是内蒙古中西部向发达地区开放最近的区域,但通往这个地区的运输通道建设还不尽如人意,距离安全快捷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目前,内蒙古作为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在我国火电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外送电量全国第一。但是,内蒙古电网建设一直比较滞后,现有500千伏电网输送能力不能满足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电力市场的要求。此外,存在电力密集地区电网短路电流控制困难、长链型电网结构动态稳定问题突出、受端电网存在多直流集中落点和电压等问题。因此,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力生产和输出大区,加快建设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刻不容缓,有必要在互动电网、智能电网建设上走在前面。

  5、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内蒙古水资源相对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降水呈季节性,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水资源东多西少,地表径流量的90.4%集中在东部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四个盟市。据统计,呼和浩特、包头、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4座城市水资源存在供需矛盾,广大农村牧区有近300万人需要解决饮水问题。部分农牧业地区仍然处在靠天等雨、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中。同时,水利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工程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2008年内蒙古有效灌溉面积为43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全区可灌溉草场面积却只有320多万亩。不少骨干建筑物已经老化、损坏,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

  发展总体战略的思考

  我们认为,内蒙古“十二五”及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五大定位,五大目标。

  (一)一条主线:富民强区

  强区是富民的保障,富民是强区的基础和最终目的。要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的这一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始终把富民作为头等大事,坚持富民优先,强区为本,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把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五大定位

  1、我国重要的现代战略产业基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决定了内蒙古在某些重要战略产业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可以通过推进创新,促进现代战略产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以能源重化工业产业、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战略产业集聚区。

  建设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可以发挥内蒙古的比较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2008年,内蒙古已探明煤炭储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居全国第1位;石油、稀土、有色金属储量居全国前列。二是可以缓解能源资源运输压力和降低运输成本。2007年,内蒙古外运煤炭2亿吨,按大秦铁路653公里路段和0.12元/吨公里运价计算,每吨煤的运价为78.36元,少运2亿吨煤可以减少156.72亿元的运输成本。三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准格尔煤田为例,原煤中氧化铝含量相当于中级品位的铝土矿。实施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可以大幅度地替代进口铝土矿和氧化铝,有效地缓解我国铝资源供求矛盾。四是可以充分发挥环境容量优势。以“北电南送”为例,送出1亿千瓦,可以使东部地区少排二氧化硫326万吨、氮氧化物73万吨、二氧化碳1.4亿吨。五是可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因此,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亟需遵循能源重化工产业布局规律,优先在内蒙古等能源资源富集区布局重化工业,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的潜力仍然很大。“十二五”以及更长的时期,要继续按照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有效保护农牧业生产环境,在“绿”字和“特”字上下功夫,有效提高农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内蒙古应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抓住机遇,确定优势,使之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经过西部大开发10年的建设,内蒙古已经具备了成为国家重要增长极的条件。一是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08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761.8亿元,居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6%提高到2.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214元,居全国第8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位。2006—2008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量相当于全国增量的2.99%,相当于西部各省市区之和的12.5%,是西部地区最多的省区。如果“十二五”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可以为全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和安全稳定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到2007年,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双减少;森林面积、林木蓄积实现了持续双增长,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1.2%。同时要看到,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也决定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内蒙古加快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不仅关系到北疆人民的安居乐业,更牵系着华北、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因此,“十二五”期间,要确立和积极贯彻生态立区战略,进一步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由初见成效转变为明显改善。

  4、我国重要的沿边开放经济带。中俄、中蒙双方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这为我国加强与俄蒙的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可能。内蒙古与蒙古和俄罗斯交界,分布有19个陆路、航空口岸,口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拥有2条欧亚大陆桥,是我国向北开放最有优势的地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应充分发挥地缘、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向北开放力度,拓展经济贸易合作形式,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沿边开放经济带。

  5、我国草原文明的重要承载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草原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草原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可以促进内蒙古更好地发展绿色经济;草原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实施“民族文化大区”战略,以新的体制和机制为推动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未来内蒙古发展趋势看,应突出地区和民族文化特色,搞好文化发展布局规划,挖掘整合各地区文化资源,打造各具优势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城乡联动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把内蒙古建设成为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草原文化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三)五大目标

  1、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7年在全国领先。2001年—2008年,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比同期全国增速快7.3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市场看,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是可能的。

  2、率先在西部地区建成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二五”期间,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上,打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战役,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期间,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二是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建设加快,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经济覆盖全社会。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扬,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关系切身利益的法规、公共政策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保证。

  3、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应抓住宏观经济处于大调整期的有利时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工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得到明显提升,现代农牧业稳步推进;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文化产业等得到较快发展。二是在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推动消费需求在需求结构中的地位稳步上升。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绿色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立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绿色投资,掌握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一是把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绿色经济”的经济增长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实施绿色保险、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效扩展。二是加速林业发展,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自然保护区面积基本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提高,草原退化、沙漠化、耕地盐碱化等问题明显改观,实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三是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5、实现由草原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的跨越。围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掘文化内涵,努力建立健全有利于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全新现代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一是文化品牌在全国有较强的影响力。二是高素质文化人才群体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精通专业、德艺双馨、受群众拥护的文化人才。三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以文艺演出、文化会展、文化娱乐、工艺美术品、民族音像为主体,各业并举,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完善。


编辑:夏风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