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芬兰上课之感受

[日期:2010-08-30] 来源:博客  作者: [字体: ]

上周到芬兰上课,主要内容是如何阅读文献,写文章发文章,与相关的学者和学术团体组织进行交流。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其一,话题比较实际,跟博士生的学术生活甚至以后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如何阅读文献,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如何写文章,学术会议和期刊的评审们如何review文章,本学科领域内有哪些主要的学术团体和期刊,如何与他们开展合作,都是博士生需要了解的。能把这些半学术半生活的东西——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工具——做成一门重要课程,我觉得非常不错。其二,课程没有空谈,而是讲了很多生活化的细节。例如,老师用亲身的投稿经历,来说明一篇文章从写作开始,到投稿,到最后被接收发表的大致流程,并且还特别提到review过程中reviewer之间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看法居然互相冲突。第三,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这正符合我现在所赞同的从理论到经验的转变。少谈些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多了解它们实际运作的过程。这种从经验到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学习过程更加有助于我们的理解。比如在讲到review的标准时,老师们并没有直接给出好review的标准,而是让我们每个人写一段文字,然后互评,再把自己想象成学术期刊的reviewer,互相讨论交流,看看我们认同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小组提出的new valuecommunicationcredibility三项标准,让我很难得地在上完课后居然依然记忆深刻。第四,老师们讲课时没有发宏论或者讲概论(因为这些讲述通常都是在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而讲自己的研究或体会,自己曾经或者最近在做的研究或者发表过的文章。这让我想起去年上批判实在论课程时,老师们也没有讲批判实在论的概念,起源,历史,学派之类的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的东东,而是直接讲批判实在论在自己研究中的运用。结果是,我虽然不知道批判实在论的历史、内涵、意义等“精深”内容,但至少明白它大概是怎么运用的。最后,这边跨学科的合作非常厉害。搞计算机和通信的老师,居然涉猎什么人类学现象学这类我曾以为是文科专利的东东,我不能不惊讶。也许他们的研究质量可能不高,但是我不能不佩服人家的视野和胸襟。对比之下,我们文科类虽然整天吼这个范式那个方法论,但似乎也没有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在实践中去做这些东西。相反,这些做计算机的确实是在很认真地把这些东西加以应用。


编辑:刘莹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